城市荒野 | 看虫探鸟、赏花鉴草…… 跟着“虫哥”“蛙哥”去上生态课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龚洁芸
图片:城市荒野
关于城市荒野:上海城市荒野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工作室致力于都市自然教育和本地物种保育。现在的都市人对于自然非常陌生,虽然很多孩子从小就对自然感兴趣,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接触自然、观察自然,如何和身边的小生物做朋友。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对自然的陌生会导致对环境问题的漠视。城市荒野希望为这些孩子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和方法,让他们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并进一步的保护自然。
与此同时,城市荒野将更多的关注放在了本地物种的保护和城市生态修复方面。现代城市将人类和自然环境相隔离,这既阻碍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也使得原本生活在城市中的生物丧失了它们的栖息地,城市生态变得越来越单一。工作室从收集上海的本地物种开始,研究这些物种的生存需求和生态关系,并通过生态修复的技术手段重新在城市中营造一个能够容纳更多本地物种共同生存的生态保育区。
他们期望通过这样的项目,让原本生活在城市的生物重归家园,也让都市中的人能够有一个接触、了解本地物种的机会。
跟着“虫哥”“蛙哥”去上生态课
家住上海闵行的五年级学生王一诺有一个可爱的名号:“石龙子”。石龙子是蜥蜴的别称,在她所在的“城市荒野”微信群里,还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名称(孩子们的“自然名”),比如“四脚蛇”、“老鹳草”,甚至还有“千年老鼠屎”。这些形形色色的“小生物们”,都是和王一诺一起探究大自然的好伙伴。
课余时间,“石龙子”会和“老鹳草”、“千年老鼠屎”等小朋友在群里讨论各种生物问题。而不曾想到,这群志同道合小伙伴的相遇,却源自于一个课外教育培训机构——“城市荒野”。
老师带领孩子们在植物园上“植物有智慧”的课程。
这个培训机构有点特别,少有固定教室,上的课千奇百怪,老师们普遍都很“孩子气”。更重要的是,三年多来,不少家长为了上这个机构的课,宁愿让孩子“逃”掉了校外的辅导课。但家长和孩子们却说:这样的教育机构,好玩、有趣,引人入胜。
年轻老师自编教材教孩子“玩”
2013年,“城市荒野工作室”成立,当时只是三个志同道合年轻人的兴趣使然。
郭陶然
创始人郭陶然,自幼酷爱自然,曾饲养栽培动植物近两千种。读书时期,他在上海大学创立了“上海大学自然博物协会”的学生社团,并且在上海植物园担任多年的自然讲解员。另外一位创业伙伴魏羚峰,年纪轻轻却已考察过数十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辨识万余种野生动植物,收集了国内外植物5000余种(含品种)。
魏羚峰
还有一位叫周寅,他是城市荒野工作室的全职讲师。从复旦大学植物学博士毕业的他,专注于对水生植物苦草的研究,并且推动了学术界对水生植物繁殖和进化方面的认知。但是,周寅远远不止是一名植物学家,他对几乎所有的生物类群都了如指掌。
周寅
三个对生物学充满了热情的年轻人碰在一起,很快就擦出了火花——自己小时候怎么“玩”的,也想让现在的孩子来一起感受。“植物大战环境”、“趣讲自博馆”、“趣讲动物园”等一系列课程,特别注重对自然生态和生物进化知识的传播,都由三位年轻老师自编教材,亲自上课。
但是,时代早已不同,办这样一个“不走寻常路”的课外机构,会红火吗?
“问不倒”哥哥培养生物小专家
工作室成立4年多了,很多孩子不一定知道郭陶然、魏羚峰或是周寅是谁,但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虫哥”、“蛙哥”和“VC哥”——其实在创办城市荒野之前,他们就早已在上海的生态爱好者圈子小有名气,而这3个别称,则分别对应着3个年轻人的专业领域。
他们的专业,让他们的课程一经推出,就得到了来自家长和学生的热烈反应。这“问不倒”的3位哥哥,也在几年中培养了不少生物的小爱好者。
王一诺就是其中之一。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赵嵘了解到了这个不同寻常的校外教育机构,一下子就被他们的各种探究活动深深吸引。寒假的时候,王一诺跟着“蛙哥”,在海南参加了为期5天的冬令营:在海滩边研究海洋生物,走进雨林观察植物,夜观昆虫……课程满满当当,王一诺也收获满满。
“本来以为冬令营就是带着孩子们去玩,没想到,孩子们都是带着课题而去,学会的是科学方法,培养的是科研精神,”赵嵘说,女儿就学会了如何计算叶片的含水量。还有的孩子,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昆虫的防御策略”,更有的学生“以身试法”,搞明白了“蚂蟥偏好什么血型”。
回到上海后,王一诺就持续关注着“城市荒野”的各类活动,有自己心仪的活动,就会报名。和王一诺一样,在“城市荒野”工作室每年参加课程的3000多位孩子中,有不少学生跟着“虫哥”、“蛙哥”他们,成为他们义务带教的“弟子”,一起学习和研究各种生物难题,俨然已经成为生物小专家。
给家长动力呵护孩子的一份爱好
3个人创办“城市荒野”的初衷,是想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上海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出一份力。但这是一份持久的事业,他们需要更多人的响应,重要的是,寻找未来的小生物学家。
在他们之后,又有不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学博士、华东师大植物学硕士、上海交大药学学士等兼职讲师加入进来,他们的“授课地点”,主要是上海动物园、自然博物馆和两个植物园。
除了在课外授课,“城市荒野”位于浦江镇的自然教室也于今年开始向学生们开放:这个占地4亩多的“教室”里种着5000多种各类植物。郭陶然说,室内和室外的课程相结合,是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把实践和理论知识相结合。
乡土植物种子库
但他们还是会担心,就像当初创办工作室时所想的:如何在各类培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如今,“城市荒野”的学生主要来自于一至三年级。虽然现在的活动一公布马上就会满额,但在周寅看来,仍有一些遗憾:“如果说一年级开始是启蒙,培养兴趣,最好的探究年龄,应该是三年级以上。但是因为升学的压力,很多高年级的孩子不得不应付各种竞赛或是培训,而错过了很多做课题的宝贵机会。”
但是,依然有像赵嵘一样“不走寻常路”的父母。他们宁愿把孩子们的课外补课一再压缩,也愿意用半天或者一整天的时间带女儿去观鸟、看虫,研究大自然。
“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甚至职业,如果是她自己感兴趣的,就会学得开心,干得有动力,”赵嵘的话,说出了那些家庭的心声,“这样的教育机构,给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也给我们动力,呵护孩子的一份爱好。”
记者手记 问问孩子想学什么
■解放日报记者 彭德倩
看虫、探鸟、赏花、鉴草……这个特别的青少年课外活动项目,人气爆棚,在以学科教育、技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教育领域,宛如一道清流。
这一以自然探索为目标的尝试,火爆的根源,在于其专业性。当普遍被认为没啥“花头经”的“逛动物园”、“看植物园”,被有着植物学、动物学专业理论背景的小年轻们深挖,让孩子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燃起对科学、对世界以及对生命的好奇心与执着。在课堂外的自由挥洒中,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不正是课外学习的本源所在吗?
“虫哥”“蛙哥”的人气,看似意料之外,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时移世易,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再希望将课外的童年囿于学科与题海,越来越多的孩子希望多学一点广博的课外知识。“虫哥”和“蛙哥”的成功,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片“土壤”。
更多信息:
微信公众号“城市荒野Studio”
延伸阅读
用生活,定义有机。
新农夫 | 有机田 | 慢餐食 | 简生活 | 纯自然 | 绿心灵
联系我们
media@yogeev.com(媒体)farm@yogeev.com(农场)post@yogeev.com(投稿)
人人有机会!